在许多古典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古人的酒量总被描写得相当好,简直把酒当白开水来喝。李白有“烹牛宰羊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”的壮丽诗词,武松有十八碗酒景阳冈打虎的佳话,而《天龙八部》里更是夸张,乔峰和段誉初次见面,直接点了二十斤高粱酒!

可能有酒友会怀疑,是不是古人修炼了上乘的内功心法,用六脉神剑把酒精逼出体内,因而千杯不醉?其实古人和常人一样,都是肉身凡胎,之所以他们酒量那么好,主要是他们所喝的酒度数低。
原来在元代以前,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。即使是用大曲发酵的酒,它的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;而大多是十几度以下的米酒,发酵后就过滤而得。此时的发酵酒还算不上白酒,最多相当于普遍流行的“醪糟”。醪糟经糯米发酵而成,酿制工艺简单,口味香甜醇美,酒精含量低,夏天可以解暑,冬天可以取暖,因此深受人们喜爱。
你想想李白和武松喝十几、二十度的酒,自然是千杯不醉了!
那么古代的酒什么时候度数提高,接近于现代的白酒?自辽国、金国、元朝等游牧民族进驻中国以后,才有蒸馏酒的首创。因为他们世代居住在北国的草原,气候严寒,环境恶劣,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,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。要知道,酿酒经过蒸馏后,才能把多余的水分蒸发,让酒精浓度变高。

为什么游牧民族的蒸馏酒在北宋期间没有火起来?因为这种酒只在王公贵族里流行,普通老百姓根本也买不起,也买不到,否则热血的梁山好汉可能要大饮特饮了。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,许多游牧民族的人们觉得北宋的发酵酒好喝,甘甜爽口,没有蒸馏酒的辣口,还一度把低度的发酵酒摆到自己家的酒桌上。
后来明朝推翻了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,香醇浓郁、后劲很足的低度发酵酒继续流行起来,继续发扬华夏的传统酿酒工艺。然而满清入关,这种发酵酒又被蒸馏酒取代了!满族人前身是游牧民族女真族,他们长期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,自然喝惯了高度的蒸馏酒。满清统治中原后,将自己的文化大推特推,你想想当时连发型都要求统一,男人都要扎鞭子,否则留发不留头。自然百姓常喝的酒也要焕然一新,满人喜欢的高度蒸馏酒便凌驾于发酵酒之上,这也就演变成了现代的白酒!
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,过度重视以契丹人、女真人、蒙古人的蒸馏酒,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中国酒度数高、难喝,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华夏酒莫大的误解。
各位酒友,你是否厌倦了高度白酒的辛辣烦腻,想尝尝华夏传统的佳酿,欢迎来“湘甑府洞藏酒坊”品尝纯粮酿造的发酵酒。